新華社鄭州8月24日電(記者 劉抗癌食物雅鳴、雙瑞)昆山“8·2”爆炸事故所帶來的傷痛可能要很久才能平復,所幸,以河南人鄒令冬為代表的工人們用板車架起的生命之橋,令人們在災難中感受到一抹善意和暖色。近年來,河南的好人群體正越來越多地走進公眾視野。
      “好人”在社mSATA會需要的每個時刻
      在危急時刻和事故現場,這已不是第一次出現河南人的身影。2007年6月15日凌晨,廣東省九江大橋垮塌,來自河南太康的王文田等3人發現隨身碟後,冒著橋繼續坍塌的危險,站在橋面攔截過往車輛。短短幾分鐘內,有8輛車在他們的努力下將死神關在了門外。
      microSD社會熟知的,還有3次入水救人的魏青剛。2005年8月,颱風“麥莎”肆虐青島,1名女青年被卷入大海。從河南信陽來此打工的魏青剛,在滔天巨浪中三進三出,把落水者救上岸,然後悄然離去消失在人群中。
      不單單是驚心動魄的見義勇為,更多時候,善與美滲透於平常的生活中。在鄭microSD州,全城助人的故事一次次上演。2012年夏天,“西瓜哥”常贊為了籌錢救重症在身的妻子,走街串巷賣西瓜。消息傳出後,大批市民繞遠路去關照他的生意,全城買瓜蔚然成風。
      人們記憶猶新的,還有“全城吃面”。2013年初,因為患癌面館老闆一句“來我店里吃碗面”的呼喚,素不相識的人們紛至沓來,周邊城市甚至組團前往吃面,為他的醫療費獻出一己之力。現在,老闆歷經幾次手術,仍頑強地與疾病鬥爭著。
      還有一種善良是對個人品質和社會準則的堅守。全國知名的鄭州“誠信雞蛋哥”任慶河,因為自己的糧油店拆遷,已賣出的6000多斤雞蛋票尚未兌換,於是拉著滿車雞蛋,天天在老店外等候顧客。
      贍養700多位孤寡老人的黃久生,累倒在抗震救災一線的士兵武文斌,從車輪下救出3歲女童的“最美奶奶”彭秀英……在中央文明辦主辦的道德模範評選中,迄今為止,河南籍共13人,數量居全國各省市首位。而民間發起的“天天正能量”評選活動,至7月底累計獎勵好人好事800件,其中河南46件,同樣位居第一。
      河南龐大的好人群體正愈來愈引起世人矚目。
      “好人”生成的基因和土壤
      為什麼有如此多好人不斷涌現,帶給社會溫暖和感動,而且絕大多數是最草根的普通人?
      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張明鎖首先把它歸於傳統、淳樸的民風。他說:“河南深居內陸,過去發展相對落後,民風淳樸,保留了很多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品質。”
      “從小我就養成一個習慣,碰到別人家有事不去幫忙,心裡就過意不去。何況還是一條人命!”在溫州打工期間跳河救人的河南小伙兒何鐵領說。收廢品的王文田也說:“如果眼睜睜地看著車在我們眼皮底下出事,我將內疚一輩子。”
      作為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的核心發祥地,河南歷史悠久,文化底蘊深厚。數千年來英雄人物輩出,代父從軍的花木蘭、精忠報國的岳飛、忠義不屈的史可法……儘管人們對地域性格莫衷一是,但大批正能量事件多少可以尋到“忠信禮義”等傳統文化的影子,古道熱腸更是河南人的本性。
      而更多好人本身就是善意的受益者、正能量的傳遞者。出資建敬老院、贍養700餘位老人的黃久生,幼年家境貧寒,父親常年在外討生活,他是吃百家飯、穿百家衣長大的。後來回饋社會,成為他盼望已久、自然而然的舉動。
      “好人有好報,做好事不吃虧。”這樣的社會導向也使好人的火種燎原。眾人有目共睹,每當有正能量人物和事件出現,河南當地媒體就不遺餘力廣為報道傳揚,營造好人受尊重、有尊嚴的氛圍。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,農村中普遍存在的“好媳婦”評選,往往敲鑼打鼓給當選者的娘家送喜報,這種榮譽感有著更為立竿見影的帶動效果。
      近年來,河南提出建設“文明河南”,做文明人辦文明事。不僅設立從村鎮到省各級先進模範人物的評選,提升公民道德素質,同時非常註重對好人的弘揚和幫扶,營造祟尚先進、見賢思齊的社會風尚。河南各地探索建立好人回訪和扶助長效機制,對生活困難的好人提供政府救濟和社會救助,在就業、生活保障、子女入學等方面給予照顧。河南省文明辦副主任趙雲龍曾受委托給“最美奶奶”彭秀英送慰問金,“其實人已經不在了,但村裡人能看到,社會沒有忘記她。”
      文明風尚不能止於“好人”
      層出不窮的好人群體撫慰了人們的心靈,而不能迴避的是,社會整體道德水平滑坡、人與人之間信任缺失等批評的聲音也前所未有地激烈。一點小事釀成衝突、老人倒地不扶、謠言欺詐橫行,種種不盡如人意的社會現實呼喚更多真善美。
      “希望有更多人加入到做好事的隊伍中。”無論是見義勇為、救他人於危難的王文田們,還是用吃1碗面、1個西瓜的形式施以援手的普通市民,他們無一例外沒有想過什麼回報,但都表達了這樣一個朴素的願望,希望點滴行動匯成善意的汪洋大海。
      “倉廩實而知禮節,衣食足而知榮辱。”張明鎖認為,抓好經濟建設是提升公民道德素質的基礎。他近期在河南農村調研發現,農民經濟條件改善、對生活滿意度較高的地方,相應民風就好。過去由於生活資料所限帶來的不孝敬老人、對社會有破壞和攻擊性等現象基本消失。“物質充足就有條件遵守和傳承傳統道德文化觀念,相反社會戾氣就重。”
      同時,黨風政風是民風的一面鏡子。“各項政策能否落實好,群眾能否得到實惠,直接影響當地的社會風氣。”張明鎖說,關註和保障民生做好了,老百姓心裡沒有怨氣,對社會充滿善意,好人好事就容易成為風氣。“如果群眾怨聲載道,社會風氣不好,首先應該追究當地政府的責任。”
      作家二月河認為,大量涌現的先進人物,既是對歷史的傳承,也有鮮明的時代特征,是弘揚時代精神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體現。而促進全社會道德能量增長,徹底扭轉社會風氣,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。  (原標題:讓正能量更持久深遠地傳遞--聚焦"河南好人"現象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xinju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